- 第5節 導 論
-
導 論 競爭“黑洞”
有市場就有競爭。過去的競爭對手對市場是蠶食,而今天競爭對手的競爭可能是顛覆式和破壞式的,這就形成了競爭“黑洞”。
百度百科對黑洞(black hole)的解釋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理遇到黑洞都會失效。
在競爭殘酷的今天,那些新型的企業組織在新興的領域中如同“黑洞”,所有的管理理論和戰略指導在無邊界競爭時代都失去了作用。
細分市場理論、定位理論、邁克爾·波特的戰略理論,統統失效了。定位理論的應用,是在一個經濟尚不飽和的環境里。筆者在2013年出版的《營銷戰略升級與模式創新》一書中曾提出過,隨著商品的“泛濫”,市場細分“過度”,消費者選擇將會“失衡”,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會更難識別,細分市場和定位心智理論將會失去意義。
小米手機從新品上市到達到100億元銷售額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我們無法分析它的定位是什么,我們在傳統的營銷渠道更看不到它的蹤影,我們也沒有看到先建樣板市場、再循序漸進的傳統競爭模式。也就是說,小米的成長幾乎是爆發式的。
導航儀作為路線指引必備的物品,曾經大受駕駛者們的喜歡,在任何環境下,它都能夠自動生成路線,為駕駛者提供導航服務。隨著行業內企業的不斷繁衍,導航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為了贏得市場,不得已進行價格競爭,致使利潤急劇下降。正當行業內企業焦頭爛額,為使產品越來越美觀、外觀越來越小巧、容納的信息量越來越多,而不斷地尋求競爭方案時,導航儀市場卻遭遇了競爭“黑洞”——猛然間,智能手機出現了。
通過智能手機,駕駛者不用花費任何代價就可以下載一款免費的地圖,而且可以通過這款地圖進行導航。
從第一款導航儀出現到銷售300萬臺,用了整整10年時間。而谷歌針對蘋果手機推出的新版地圖,其下載量達到1000萬時僅僅用了48小時。智能手機上的谷歌地圖擁有GPS集成、實時交通路況、搜索、通訊錄以及電子郵件服務,最重要的是它能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幫助人們搜索賓館、飯店,并直接獲取導航指引。無論是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還是駕車,都可以給出最佳路線。谷歌地圖利用云計算等功能,還可以進行實時更新、儲存數據,并不會占用智能手機內的任何空間。
同樣,實體店競爭“黑洞”,也是來自行業之外的互聯網領域。在互聯網時代,一切實體店生存的法則統統不靈驗了。消費者坐在家里便能瀏覽任何類型的商品,不用像逛商場那樣勞心勞力地貨比三家。因為在互聯網上,搜索引擎功能可以提供全球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你足不出戶便可坐等商品上門。
總之,凡是這些來自邊界之外的新型競爭者,我們均稱之為競爭“黑洞”。
過去,我們將百億元級別的公司稱之為龐然大物,它們有遍布全球的工廠,數十萬人的組織,以及遍布傳統渠道的產品。而今天,對于那些新型競爭者打造的千億元、萬億元級別的企業,你卻看不到它們的渠道在哪里,也無法看清它們所延伸的領域。
競爭“黑洞”的出現,從來不會遵循任何傳統的競爭規律,對行業內所有企業幾近破壞式的顛覆,導致原有行業內的企業一片混亂,直至讓這個原有的行業最終消亡。
競爭“黑洞”能夠重組原有行業內的價值鏈,重建行業秩序,重組行業資源,形成開放的企業結構和新型的企業組織。競爭“黑洞”不會將行業內的企業視作競爭對手,它們以超越所有邊界的思維意識,整合重組全球任何可用的資源,形成全新的經營形態,進而創造出全新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未被滿足的、更為精準的需求。
競爭“黑洞”不僅善于顛覆,還善于合作和整合。這些競爭“黑洞”能夠無限制地進行邊界延伸,以最敏銳的嗅覺找到最佳利潤空間,并將其收入囊中。甚至可以說,哪里有高利潤,“黑洞”就會在哪里出現。
這些跨越行業界限的“黑洞”具有強大的“吸力”,能夠將界內市場在短時間內吸附到它的周圍。當競爭“黑洞”出現時,行業內的企業根本不能運用傳統的商業邏輯作出回應,想要獲得企業“新生”,必須轉向行業界限之外,進行無邊界競爭,制造屬于自己的“黑洞”。
行業內企業的競爭幾乎處于同一平面,而超越邊界的這些競爭“黑洞”根本不與行業內的企業處于同一個競爭量級。行業內的企業過去時常尋找標桿企業,模仿或者跟進,而在無邊界競爭時代,面對競爭“黑洞”,行業內的企業根本無從下手,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們的邊界在哪里,更不知道它們的市場重心在何方。
無邊界競爭時代,讓很多企業開始迷茫和焦躁不安。但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年代,企業如果想要重生,就必須突破邊界,重新定義自己的市場。
本書共分為五篇,第一篇分析了變幻莫測的現實環境,第二篇分析了無邊界競爭戰略產生的基礎條件和無邊界競爭戰略的內涵,第三篇分析了無邊界競爭的思維方式,第四篇給出了無邊界競爭的實操指南,第五篇描述了在無邊界競爭時代,哪些思維需要及時更新,哪些思維需要我們繼續保持。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開啟無邊界商業思維之旅吧。
石澤杰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