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節 第六章
-
熹平石經。迄今有文字可考的鐫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七種,漢代的“熹平石經”、曹魏的“正始石經”、唐朝的“開成石經”、后蜀的“廣政石經”、北宋的“嘉祐石經”、南宋的“御書石經”、清朝的“乾隆石經”。
“熹平石經”鐫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年),歷時九年才完成。內容為《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是中國歷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經,也稱作“漢石經”。又因其經文全部是用隸書一種書體刻成,故又稱作“一體石經”。“熹平石經”刻成后,立于京都洛陽的太學之中。它集漢代隸書之大成,被奉為書法的典范。令人遺憾的是,從三國時起,“熹平石經”在歷經了無數次的浩劫之后,幾乎毀失殆盡。
為保存儒家經典,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 年),朝廷下令,把經過官方審定的經書,用隸體朱書刊刻在四十八塊石碑上,作為讀書人的標準教材。這就是東漢著名經學家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每塊石碑高一丈、寬四尺,矗立在京師洛陽太學講堂的東側。碑成之日,盛況空前,前往觀看及摹寫者填塞街陌,每日車乘達千余之多。然而,經過歲月的滄桑,今天看到的“熹平石經”已經是一塊塊殘缺不全的碑石,一部分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另一部分則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漢高祀魯。先秦時期,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地位并不隆尊。秦統一中國后,以法家思想理論建立國家制度,儒家及其他諸家的思想受到排斥,乃至于焚書坑儒,燒毀民間的藏書,民間有偶語《詩》《書》者即犯殺頭之罪。等項羽軍隊進入咸陽燒了秦的宮室后,就連博士官所藏的《詩》《書》和百家之言也在大火中灰飛煙滅。漢王朝初建時,百廢待興,文化上則是一片荒蕪。
公元前195 年,當劉邦打敗最后一個有實力的異姓諸侯王英布,并帶著病體祭奠孔子時,他似乎已經隱隱感到,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是確保漢朝長治久安的最適合的治國思想。然而,當意識到這一點時,他的生命已即將到達終點。祭孔后不到半年,劉邦病逝,而此時的儒學還遠未成為最受尊崇的經學,甚至連重要的典籍都無法找到。
在山東曲阜文物局檔案館,珍藏著明朝成化、弘治年間 (1465—1505 年)彩繪絹本《孔子圣跡圖》三十六幅,這些彩繪絹本展現了孔子的生平事跡。其中一幅《漢高祀魯》描繪劉邦祭孔場面的彩繪,還原了歷史的真實圖景。從圖中可以看出,漢高祖劉邦到達孔墓時,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獻上“太牢”的厚禮。這是史料記載中最高統治者第一次公開祭拜孔子。
漢朝基本上繼承了秦朝的政體與制度,劉邦在世時,整日東征西討,連秦朝嚴禁民間藏書的法令也未廢除。直到他死后三年多,漢惠帝才正式下令廢除“挾書律”。又過了六年,漢文帝廢除誹謗妖言之罪,開始大幅度地包容各種流派,鼓勵學術發展,同時大收典籍,廣開獻書之門。除墨家已在秦末衰微,先秦時期活躍在政治、文化舞臺上的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種學說在漢初并立。尤其是儒家,在經過秦朝的壓制后急欲重振,實現救濟蒼生、治理社稷的抱負。然而,漢初,儒家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在長年戰亂、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社會矛盾加劇的國情下,道家的“無為”思想顯然更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因而占有主導地位。
伏生授經圖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