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 我們每個人都會說謊我們為什么要說謊呢?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解釋道:“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馬克·吐溫(Mark Twain)有詩也說:每個人每天每小時,清醒時、沉睡時、做夢時,高興時或悲傷時,無時無刻不在說謊;即使能夠三緘其口,我們的雙手、雙腳,雙眼和舉止仍禁不住顯露出愛騙人的本色。
這么說來,說謊似乎是人的天性。托馬斯的故事只是我們生活中極小的一個例子罷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撒謊。我們因為害怕而說謊,因為膽怯而說謊,為了討好別人而說謊,為了不想被人打擾而說謊。如果有人告訴你,他這輩子從來沒有說過謊,那么,他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謊話。
馬斯特是加利福尼亞州一位遠近聞名的牧師,他經常與教徒們開玩笑。一天,他站在講壇上布道,說道:“說謊是你我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現象,你我都說過謊。不過,說謊不是一件好事,一個人養成了說謊的習慣,便很容易走向犯罪之路,所以,我今天以‘不應說謊’為題,跟大家談一談說謊的危害。在沒談論主題以前,我想問一問,你們之中有那幾位讀過《馬太福音》第33章?讀過的請舉一下手。”
馬斯特的話剛說完,幾乎所有的教徒都把手高高舉起,聲明自己讀過。馬斯特見狀,連忙用手示意大家把手放下,然后,他笑著說:“兄弟姊妹們,《馬太福音》中根本就沒有第33章,你們都在說謊!”
羅伯特·費爾德曼(Robert Feldman)是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心理學教授,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調查中發現,說謊在人際交往中十分普遍,大多數人一天當中幾乎都要遭遇10~200次謊言,60%的人在10分鐘的談話中至少有1次在說謊。費爾德曼說:“若你問一般人說不說謊,他們通常會答:‘不,我從不講大話。’或者說:‘只出于善意。’但如果你找一天細心觀察自己的行為,你會發現真相是另一回事。”他解釋道,“只不過有些謊言自身并不在意,也不會導致利害關系,所以你并不會覺察到。”
場景一:“我最近是不是又胖了?臉好像又大了一圈!”每當床上運動進行到關鍵的時候,妻子往往會冷不丁冒出這樣的問題,這是讓正在興致勃勃的男人最感到頭痛的事情,而不論妻子是否真的胖了,“不會啊,你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啊!”這樣的回答通常是男人們的標準答案。
場景二:“我覺得你符合我們公司的錄用條件,但我還需要把你的簡歷提交給董事長看一下,請等我們的消息。”笑容可掬的人事專員對應聘者說。
場景三:“促銷明天就結束了,我建議你最好在明天16 點之前就定下來。我們還需要通知人上門安裝呢。”商場的空調售貨員電話里催促道。
場景四:“ 小姐, 麻煩你幫我催一下8 號桌的菜。” 你耐心地對侍者說。
“好的,先生。我幫您去看一下。”過了片刻。服務生滿臉歉意地對你說:“先生,您再耐心等一會兒,你要的菜再過幾分鐘就上桌了。”事實她只不過去門外兜了一圈,壓根兒沒跟后廚打招呼。
在成人的世界里,這樣的謊言比比皆是,每一天都被我們遇見,基本上涉及了世事的各個方面。有的無傷大雅,例如丈夫對妻子撒謊說“你看起來很漂亮”,還能增加彼此的感情;有的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那些涉及商業的謊言和騙局,則往往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僅在美國,每年因謊言欺詐導致的損失就多達9970億美元,占全國GDP的7%。再如安然、龐氏騙局、大眾汽車造假、次貸危機以前雙面特工、間諜,謊言能夠出賣國家,削弱安全,破壞民主制度。在極端的情況下,謊言不但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奪走人的生命。2008年,中國河北就發生了企業在奶粉中違規添加三聚氰胺的案例,這一事件,至少造成了6名兒童死亡,數以萬計的兒童因此中毒,無數奶粉最后被迫從市場召回。
那么,是不是因為經驗的緣故才使人們變得圓滑世故、慣于撒謊呢?我們都知道《皇帝的新裝》里唯一敢說真話的是那個未經世事的孩子:“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后叫了出聲來。
“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
然而事實絕非你想象得那樣簡單。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心理學教授瓦蘇·雷迪(Vasu Reddy)在對50多名兒童調查研究后指出,6個月大至3歲間嬰幼兒采用的欺騙方法可分為7 種。嬰兒很快就會發現,假哭與裝笑能夠引起注意。8 個月大的嬰兒會運用難度更高的欺騙技巧,例如掩飾父母禁止的活動,或設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兩歲的幼兒可能使用更迂回的技巧,例如在父母準備施加薄懲時,虛張聲勢。雷迪表示:“假哭是最早出現的欺騙方法之一。即使一切正常,嬰兒也會以這種方法博取注意。他們會暫停,看看母親有無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假哭。這種現象顯示,他們能夠分辨什么行為可以奏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兒童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ld Study)也曾經對1200 名從2 歲到17 歲的未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2 歲的幼兒中,有2%的人會撒謊;在3 歲的孩子中,有50%的人會撒謊;在4 歲的孩子中,近90%的人都會撒謊;而到了12 歲,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會撒謊。此外他們還發現,在16 歲的孩子中,撒謊的比例會降至70%。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能像成年人一樣運用“善意的謊言”來避免傷害他人;小時候撒謊的孩子并不代表長大后還會撒謊。
研究團隊認為,兒童的撒謊是其心理發展和智力發育表現出來的一種必然反應。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誠實的理解和道德的認識并不全面、不完善,所以就會出現語言表述上的矛盾。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的所長李康(Kang Lee)博士就表示:“家長無須過分地擔憂孩子的撒謊行為,因為這幾乎是所有兒童成長中的通病,是腦部快速發育的跡象,甚至是一種早慧的表現。孩子撒謊表明他們到達了成長中新的里程碑,有能力同時操控多項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所以就會編造出可信度更強的謊言。”另外,調查還表明,未成年孩子的認知功能發展越健全,撒謊的技巧就越高明,因為他們有辦法去很好地自圓其說。因此,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們必須重視孩子8歲前的成長,因為此時屬于孩子的“木偶式撒謊(Pinocchio Peak)”的高峰期。從肢體語言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在撒謊時眼睛會向右或向左瞄,因為他們的謊言還需要通過大腦將謊言“物化”,8歲之后這一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了。而在現實生活中,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的撒謊行為,如果父母不能妥善、及時地處理或引導,就會錯過培養誠信的最佳期,這將會導致孩子出現心智發育上的偏差,甚至使之越陷越深。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