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立象盡意的表現(xiàn)方式(表層現(xiàn)象)
-
大家對我們中國的民俗婚俗都很熟悉,結(jié)婚的時候,為什么要吃棗?為什么要邁火盆?聽說有的地區(qū)新娘子還得坐在一把斧子上?過年“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老人說,吃棗了,就是早生貴子;邁火盆,代表著火生旺運,或者說燒去一切不祥;坐斧子,象征坐在福運上;“福”字倒著貼,意味著福氣到來;月餅圓象征著人團圓。
棗和早生貴子有什么關(guān)系。恐C音,棗子,早立貴子,早生貴子;坐斧子,因為那個斧子和福諧音,她坐著斧子,就是坐著福氣來了;邁火盆,火勢往上燒,所以邁過火盆了,火燒運旺;再者,古人認為火最為潔凈,可以祓除不祥,所以邁過火盆,意味著祓除了災難不祥;春節(jié)的時候貼“福”字怎么倒著貼,“倒”和“到”諧音,倒著貼意味福到了;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月餅像月亮一樣是圓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圓,月餅圓,人也團圓。
這些民俗婚俗為什么會有這些象征意義?它實際和《周易》的類比聯(lián)想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
了解內(nèi)在的思維方式,可以從其表層的表現(xiàn)方式切入。
我先講兩個自然現(xiàn)象,大家琢磨琢磨,這能引出什么判斷來?說那個枯萎的老楊樹發(fā)芽了,枯萎的楊樹開花了,枯木逢春,從中能夠推導出什么來?
其實,枯木逢春這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事有很多的聯(lián)系,都是已經(jīng)進入沒希望的那種境地了,突然又煥發(fā)生機。
《周易•大過》里有這么兩爻: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枯楊生稊”,就是枯萎的楊樹發(fā)芽了。“老夫得其女妻”,老頭娶到一個年輕的妻子,自然現(xiàn)象和人世間聯(lián)系起來了。
他們之間有邏輯關(guān)系嗎?沒有。只不過相似而已。
《周易•大過》中還有一爻: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生華”,就是“生花”?菸臈顦溟_花,老太太晚年嫁給一個年輕小伙。
在我們今天看很正常,古今思維方式不一樣,古人得出的判斷就不一樣了!吨芤住氛f,如果是“老夫得其女妻”,就像枯萎的楊樹發(fā)芽了,“無不利”。用天象,用人事,推導出一個占斷辭:“無不利”,“無不利”,就是沒有什么不利的,那就是全都利了。
可是另一個呢?“枯楊生稊”、“枯楊生華”,我們看沒有什么區(qū)別啊。在《周易》里就有區(qū)別了。它說“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沒什么過錯,也沒什么值得稱贊的。這不一樣了,那是“無不利”,全都好,這個是中性。
為什么呢?按照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來說,我們沒法理解,開花比發(fā)芽不是更好嗎!吨芤住凡皇沁@樣說,它說發(fā)芽能夠茁壯成長,長成更大的楊樹;開花呢,很快就要凋零了,所以說老頭娶年輕的妻子很好,老太太嫁給年輕小伙就差一點兒。這當然有男尊女卑時代背景這樣一個原因,又因為當時的婚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老頭娶年輕的妻子不影響生育,可是老太太要嫁給年輕小伙,可能就影響生育。
這就是《周易》從天象推導人事,再推導一個吉兇的判斷。
我再說一個例子,說一只羊鉆進籬笆里了,往前進,進不了,四條腿,肚子大;往回退還不行,有犄角,倒戧刺。這就是《周易•大壯》: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無攸利”,沒有什么有利的事情。你要算到這一爻,一看到這感覺不好,別急,它后面還有一句,“艱則吉”,你現(xiàn)在進退兩難,這個處境是很困窘很艱苦,如果你就此放棄,那就什么利都沒有,“無攸利”了,如果你能夠通過一段艱苦的努力,努力爭取一下,很有可能掙脫籬笆,也就是說你經(jīng)過艱苦奮斗,“艱則吉”,還有吉祥等著你,你只要咬緊牙關(guān)奮發(fā)努力,通過這一關(guān),最后一片光明,陽光總在風雨后。
又如《乾》卦寫龍隱龍現(xiàn)!毒坟詫懢壬漉V等等。通過對“龍”等具體事物的描述,意在闡釋與之有一定相關(guān)的抽象事理,即不是為了說明“龍”等具體事物本身,而是通過對這些具體事物的描述,啟發(fā)人們想象,去悟知出一個抽象的事理,抽象道理寓于對具體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體的事象聯(lián)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觀天象悟天道,再以天道為依據(jù)推論人事吉兇。卦爻象是《周易》推測所占之事吉兇的主要依據(jù),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并試圖以此表現(xiàn)出宇宙萬物的變化,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zhì)。
《左傳•僖公十五年》載,韓宣子出使魯國,“見《易象》與《魯春秋》”。稱《周易》為《易象》,可知“象”在《周易》中的重要性。
如《周易》設卦觀象,通過想象這一媒介,比附推論出“意”。卦爻象是可見的,而“意”是不可見的,不好說清道明的,對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nèi)容,人們只要運用取象思維方式便可得到,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魚忘筌”的思維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是感悟的目的,是本體;所忘的“象”、“形”所選取的具體事物是媒介,是喻體;而其思維過程的比附推論是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周易》取象思維方式,古人稱象數(shù)思維,類似今人所說的類比聯(lián)想思維。
類比聯(lián)想思維與整體思維的互補,建構(gòu)了《周易》的思維框架。《周易》古經(jīng),以它特有的表達形式,充分注意到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構(gòu)成這一整體的基本框架。在這里,人和自然是處在完全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之中的,這一整體觀與取象思維方式互相補充,也就是說,在類比聯(lián)想思維過程中,有整體思維;而整體思維也離不開類比聯(lián)想思維。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