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 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的特點:模糊、靈活、開放
-
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的模糊性,是指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所推知的事理不夠明確,具有很大的歧義性,因為外物與人事之間存在太多的相似性,并且僅僅是相似而已,并不具有真正邏輯意義上的聯系,并不能必然地指向某種意義。并且它缺乏必要的背景敘述,以致于見仁見智,公說婆說,甚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種模糊性又是因為靠想象這一媒介而造成的。如上述“枯楊生稊”與“老夫得其女妻”之間的所謂聯系,完全是靠想象得來的,靠想象把自然界的反枯為榮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老夫得其女妻”聯系起來,推論出“無不利”,其模糊性可謂大矣。
我們來看兩卦卦象:
《師》(さ坎下坤上),“地水師”。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な坤下坎上),“水地比”。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同樣是水,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上,卻有不同的解釋。“地中有水”,它說是“容民畜眾”,因為這個卦是“師”卦,“師”就是軍隊,這一卦主要講用兵的道理,在當時那種兵器條件下,取勝的重要因素是人,武器還沒有占絕對的重要地位,人多取勝的可能性就偏大,所以從水中感悟出“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卦正好相反,水在大地上面了,那不就是湖泊嘛,《比》卦講的是密、近,是一種外交政策,由水與大地的關系感悟出團結的重要性。“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前面把水比作老百姓,這個把水比作諸侯了。天子要想成就大業,不顧及諸侯的利益,部下的利益,你就是孤家寡人;所以你要想成功,不僅要容民畜眾,還要和諸侯國之間建立友好關系,得到百姓的支持,得到諸侯的支持,你這個基業才能穩固持久。
本來自然現象,地上水,地下水,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打仗和團結,這就是《周易》運用類比聯想思維方式做出的感悟。它就把這個地上水、地下水作為理論依據進行推理判斷。所以從說理上講,這就是論證了。
古人常以水喻道德和某種人生感悟,水與道德、人生感悟之間有太多的相似性,不僅可以比喻“容民畜眾”、“親諸侯”,還可以比喻多種道德與感悟。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處在低下的地方一樣的謙虛,心就像水一樣的淵博沉靜,付出就像水滋養萬物一樣的不求回報,言行就像水映照萬物的清晰一樣有誠信,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樣有政績,做事就像水能方能圓一樣的有最好的功用,行動就像水能隨順外物變化一樣的順應時勢,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爭,因為不計較,所以沒有怨尤。
水至柔,卻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可比喻堅忍。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與時俱進、因勢而變,又可比喻靈活變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懷廣大。
水置一器一地,永遠是“水平”的,水又可比喻為公正循法。
水經千溝萬壑,奔涌向前,勢不可擋,水又可比喻勇猛果敢。
水去不可復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還可以列舉很多,這些比喻感悟是形象的,但又都是朦眬的,并不必然指向某種道德。
《周易》類比聯想的靈活性,是指象數可以生發新的意義。由于可變通的特性,某個象符的不同語義之間、不同象符的語義之間,乃至不同象符花樣的含義之間也比較容易出現意思上的關聯,由此而更增強它的預言功能。增強對于易象的理解維度和活力,以增大象與辭深層接觸的可能。更具體地講就是要去發現象數內部的更多樣的結構轉換力,以及這些似乎是形式上的轉換方式與取象語義的呼應。這恰是《易傳》最強調的易象“變通”、“趣時”和易辭“曲中”的特性。
解釋的開放性,是指同一爻,不同的解釋者會有不同的解釋;同一解釋者,面對不同情況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周易》象數與占斷辭間的關系是模糊、靈活、開放的,占者對卦爻辭的解釋也同樣是模糊、靈活、開放的。解釋有巨大的空間,卦爻辭表示的可以是現在進行時的過程,也可以是將來時的結果。如果占斷為“兇”,“過程”問題不大,可以改變;結果就不好了。
解釋卦爻辭要“觀象由人”、“吉兇由人”。
比如“羝羊觸藩”,對于勇于進取、深謀遠慮、但一時遭難的人,這可能就是“現在進行時”,只是一過程,就要強調“艱則吉”的結果;對于優柔寡斷、斤斤計較的人,“進退兩難”的狀態可能要伴隨他終生,既是“現在進行時”,又是“將來時”,既是過程,又是結果。
又如:
《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四逼近君位,處境危險,要謹言慎行。扎緊囊口,無過錯,無贊譽,才能免遭危害,說明謹慎小心才能不惹禍患。指出慎其言行以免禍之道。知機的君子,能夠以陰(爻)居陰(位),以柔德自處,慎之又慎,行謙退自守之道,故處位不利而能“無咎”。有咎當然會獲罪,有譽則可能遭忌,又何嘗是福?最佳對策便是“無咎無譽”,做到既沒有過失,也沒有榮譽,這便是免禍之道。孔子說:“敏于事而慎于言。”
“括囊”,對于鋒芒畢露、好評議時世、好為人師、好品評人物、好發表意見,且職位又在副職以下者,要勸其收斂,改變現狀,向“括囊”靠攏。
對于胸無點墨、窩窩囊囊平庸之輩,“括囊”恐怕是結果。
對于勤奮好學、理想遠大者,“括囊”可能僅僅是過程,就要堅定信心,脫穎而出只是時間問題。
對于淡泊寧靜、謙退自守者,“括囊”則是一種人生境界,無禍無過即是福。
《易傳》的作者已經看出這樣一個解釋學的形式,“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對《易傳》的贊美主要集中于易象的“簡易”和“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之上,順而延之于“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