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 (4)學會彎曲把握時機
-
1 皮柏的賭注。
皮柏在鄧肯商行工作,有一次,他去古巴的哈瓦那采購了魚、蝦、貝類及砂糖等物。在返回的途中,他小試了自己的冒險精神。
當時,輪船停泊在新奧爾良,他信步走過充滿巴黎浪漫氣息的法國街,來到了嘈雜的碼頭。碼頭上,晌午的太陽烤得正熱。遠處兩艘從密西西比河下來的輪船停泊著,黑人正在忙碌著上貨、卸貨。,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問道:“小伙子,想買咖啡嗎?”那人自我介紹說,他是往來于美國和巴西的貨船船長,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運來一船咖啡。沒想到美國的買主已經破產,只好自己推銷。如果誰給現金,他可以以半價出售。皮柏考慮了一會兒,就打定主意買下這些咖啡。于是他帶著咖啡樣品,到新奧爾良所有與鄧肯商行有聯系的客戶那兒推銷。經驗豐富的職員要他謹慎行事,價錢雖然讓人心動,但艙內的咖啡是否同樣品一樣。誰也說不準,何況以前還發生過船員欺騙買主的事。但皮柏已下了決心,他還在那名船長的介紹下,買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皮柏賭贏了。就在他買下大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減產,價格一下子猛漲了2—3倍。皮柏大賺了一筆,不但鄧肯對他贊不絕口,連他遠在倫敦的父親也連夸兒子說:“有出息!”
皮柏的全名是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也就是后來的美國金融界巨擘。
人生哲理:
當機會到來時,若你有信心和資本,就要敢下賭注,這樣才能在風險中求取大勝。
2 楊修之死。
楊修是曹操門下掌庫的主簿,但他自恃其才,有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同。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察看。曹操只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摸不著頭腦,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嫌園門豐闊了。”楊修的最后一次聰明的表露即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后,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之時。夏侯悖入帳稟請夜問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夏侯悖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
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悖詢問,楊修笑道:“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曹操見軍士,各自準備行裝,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做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召夏侯惇,夏侯悖說:
“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么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您怎敢造言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楊修終于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
人生哲理:
不斷賣弄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顧對方感受,是令人十分厭惡的行為。
3 智者的比喻。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落魂,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薦智者。
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么形狀?”
這人搖頭:“水哪有什么形狀?”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人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智者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人沙土,不見了。智者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嘆道:“看,水就這么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智者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狀。
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無法改變!”“是這樣。”智者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畢,智者出門,這人隨后。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手在青石板的臺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后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智者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藏著什么玄機。
智者說: “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檐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人生哲理:
能屈能伸大丈夫,做人如此,人生亦如此。
4 劉秀自救。
有人對劉玄說:“劉秀兄弟才識過人,且屢立戰功,勢力越來越大。倆人難以久為池中之物,此時不除,將來必為禍患。”于是劉玄下令殺掉劉秀的哥哥劉伯升,劉秀本人也將大禍臨頭。
劉秀這時正在帶兵攻打昆城附近的縣城。聽到哥哥被殺的消息,非常悲痛。
他明白自己功勞太大,遭到皇帝劉玄的猜忌,性命懸于一線之間。思來想去,劉秀決定效孫臏裝瘋、以柔克剛之計。手是急忙收兵,匆匆趕回宛城,叩見皇上。
一到殿上,他“撲通”一聲跪伏在地,向劉玄連聲謝罪,舊時的部下聽說劉秀回來了,紛紛前來探望。有人說些激憤的話,劉秀總是借口有事,敬而遠之。為了表明立場,哥哥的喪禮,他也不去參加,而且一點兒悲痛的表情都沒有,一日三餐,總是飲酒作樂,談笑風生,跟別人談話,絕口不提自己的功勞,總是顯出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不停地責備自己,說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卻有負他的期望。劉秀的表現傳到劉玄耳中,劉玄的警惕之心馬上松懈下來。他覺得劉秀對自己這么忠心,怎么會背叛呢?后來,反而深深內疚起來,后悔聽信讒言,殺害功臣。劉秀不但躲過了此次劫難,還被加封為破虜大將軍。
后來,劉秀看準時機,離開了劉玄,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隊伍。他以河北為基礎,掃蕩群雄,終于統一了天下。
人生哲理:
伸是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都是在反復伸屈的狀態中走過來的。
5 李淵的退步。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用數萬兵馬多次沖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余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后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李淵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職而殺頭的危險。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李淵當時是內外交困,必然會奮起反擊,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競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并愿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為什么這么做呢?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么用什么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
李淵的退步策略獲得了大豐收,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后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復了太原。
人生哲理:
成功只是一種結果,暫時的讓步妥協,絕不是不求上進,而為了更有把握的贏得勝利。
6 勾踐臥薪嘗膽。
春秋時,越王勾踐夫婦曾被抓作人質,去給呈王夫差當奴役,到吳國之后,他們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時,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很馴服。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里讓范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踐去探望夫差,并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然后對夫差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就問他為什么。勾踐就順口說道:“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只要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嘗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的,請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舊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百姓,二是為養精蓄銳,報仇雪恥。他睡覺時連褥子都不鋪,而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嘗一口,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吳王夫差放松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復國力,厲兵秣馬,終于可以一戰了。兩國交戰,吳軍大敗,勾踐率軍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后成為霸主,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人生哲理:
人生就像走迷宮,兩點間看似最短的距離可能暗藏玄機,繞個彎走過去,則也許是光明大路。
7 田忌賽馬。
戰國時期,孫臏受龐涓迫害而被齊國使者帶回齊國后,將軍田忌愛惜他的才能,對他十分器重,與他每天談論兵書戰策,把他敬若上賓。孫臏很是感激,常常思量:“該怎么報答將軍呢?”田忌喜歡馬,經常和齊王以及那些公子們賽馬并賭輸贏,但老是輸,每次賽馬回來,總是悶悶不樂。孫臏注意到這種情況,賽馬時便細細觀察田忌的馬和齊王的馬到底差在哪里。但他發現他們的馬都分上、中、下三等,差不到哪里去。這么實地一觀察,孫臏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對田忌說:“再賽馬時,用您的下等馬跟大王的上等馬賽,用上等馬跟大王的中等馬賽,用您的中等馬去跟他們的下等馬較量,保證將軍會贏的!”
過了一陣子,田忌又要和齊王及諸公子們賽馬比賽的時辰到了,只見齊王及諸公子們都用自己最好的馬出陣,他們都洋洋自得,以為勝券在握,而田忌將軍的馬卻顯得有些黯然失色。比賽開始了,軍士大喊助威,齊王的馬最先沖到了終點,田忌的馬卻最后到達目的地。齊王大笑,對田忌說:“田將軍,這次又輸了吧!”田忌笑笑,沒有說什么。第二輪比賽開始了,這次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參賽,齊王及諸公子們的中等馬顯得腳力有些不及了,田忌將軍贏了這輪比賽。齊王這回不再做聲,只是納悶:這個常輸的田忌怎么贏了呢?第三輪較量時,田忌用自已的中等馬出場,齊王及諸公子們的下等馬也自然不是對手了。結果,田忌贏了兩輪,輸了一輪,三局兩勝,終于贏了這場比賽,齊主很感興趣,召見了孫臏,對其才能大加贊賞,拜孫臏為軍師。
人生哲理:
用智慧把握機會,用機會贏來勝利。
8 子貢討馬。
孔子帶領學生周游列國,途中有一次一匹駕車的馬脫韁跑開,吃了一位農夫的莊稼,這位農夫就把馬扣了下來。
子貢能說會道,自告奮勇去交涉,結果子貢講了半天道理,說了不少的好話,農夫就是不還馬,子貢只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孔子見狀,笑著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游說,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怎么行得通呢?”于是讓馬夫前去討馬。
馬夫走到農夫跟前,笑嘻嘻地說:“老兄,你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了一起了,我的馬吃你兩口莊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吧。”
農夫聽馬夫這樣說,再看看他與自己相同的打扮,覺得很是親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馬還給了他。
人生哲理: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是心靈的溝通,只要你打動了對方的心,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9 貝利的禮物。
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里,有一個男孩,他非常喜歡足球,可是買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從垃圾箱揀來的椰子殼。他在巷KI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當他在一個干涸的水塘里踢一只豬膀胱時,被一位足球教練看見了,他發現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一回事,就主動提出送給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賣勁了,不久,他就能準確地把球踢進遠處隨意擺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誕節到了,小男孩跟媽媽祈禱完畢,向媽媽要了一只鏟子跑了出去,他來到教練住的別墅前的花圃里,開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時候,教練從別墅里走出來,問孩子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滿是汗珠的臉蛋說:“教練,圣誕節到‘T,我沒有禮物送給您,我愿給您的圣誕樹挖一個樹坑。”
教練把小男孩從樹坑里拉上來,說:“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明天你到我的訓練場去吧。”
三年后,這位17歲的男孩在第六屆世界杯足球賽上獨進六球,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個原來不為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人生哲理:
天才之路都是用愛心鋪成,這條路上有天才自己的一顆愛心。
10 賣饅頭的和賣棉衣的。
寒冷的冬天,一個賣饅頭的和一個賣棉衣的同到一座破廟中躲避風雪。天晚了,賣饅頭的很冷,賣棉衣的很餓,但他們都相信對方會有求于自己,所以誰也不先開口。
過了一會兒,賣饅頭的說:“吃一個饅頭。”賣棉衣的說:“穿上一件棉衣。”
又過了一會兒,賣饅頭的又說:“再吃個饅頭。”賣棉衣的說:“再穿上件棉衣。”
就這樣,賣饅頭的一個一個地吃饅頭,賣棉衣的人一件一件蓋棉衣,誰也不愿向對方求助。到最后,賣饅頭的凍死了,賣棉衣的人餓死了。
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愛我,我便愛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賣饅頭的和賣棉衣的所奉行的,就正是這樣一種人生哲學。
人生哲理:
給別人一條路,也等于給自己一條路;給別人一個機會,也等于給自己一個機會。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評價:表情: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