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 理解你的孩子是第一步
-
對話一:
兒子:“有一個警察叔叔被壞人抓走了,壞人把警察叔叔綁在椅子上,還用槍威脅他呢!”
媽媽:“你這孩子,凈胡說八道,哪有什么壞人?哪有什么警察叔叔?”
兒子:“媽媽,真的,我沒有騙你!”
媽媽:“你這是向誰學的,成天瞎編胡鬧!”
對話二:
兒子:“有一個警察叔叔被壞人抓走了,壞人把警察叔叔綁在椅子上,還用槍威脅他呢!”
媽媽:“真的嗎?那不是太危險了嗎?警察叔叔怎么會讓壞人給抓走的呢?”
兒子:“真的,因為壞人都很壞!”兒子關心的是“壞人”抓走了“好人”,但警察叔叔怎么被壞人抓走的,他并不擔心。因為,他的腦海里還容不下這么復雜的問題。
媽媽:“那警察叔叔該怎么辦,有人幫他嗎?”
兒子:“警察叔叔好厲害啊,他不需要別人幫忙,后來他用腳把壞人的手槍踢掉了。再后來他就把壞人抓住了,給他帶上了手銬。”
理解你的孩子是第一步。
與孩子說話的內容可以千差萬別,但最好能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如此,父母不僅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友誼,還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現在的父母通常都用成人的心態去衡量孩子的言行。正如對話一中的媽媽做的那樣,用她的“誠實”標準傷害兒子的想象力,進而讓孩子在心理產生一種“我是壞孩子”的想法。而對話二中的母親則循著孩子的邏輯,鼓勵孩子的想象力,可惜,如此畫面實在難得!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我的父母不理解我!”這句話為何竟會成為青少年青春期的口頭禪。
如果我們想了解他人的視角和想法,我們首先必須試著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地對對方的話予以評論和反駁。這一原則不僅僅適用于成年人,也同樣適用于孩子。
我們所說的“賞識教育”的“識”就是認識、了解和理解的意思,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對方,才可能有真正的欣賞。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多數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就談不上賞識了。
不管孩子好與環,他們對時代的反應都很敏感,形成了這一代人的意識。現代的孩子與父母小時候具有不同的意識,尤其在信息時代,兩代人的意識差異是相當大的。因此,有許多大人發牢騷說:“對現代孩子的想法怎么也搞不清楚。”
父母小時候所處的環境,是一種自然環境。但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市里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是用鋼筋混凝土和塑料加工成的,是一種離孩子很近的人造環境。這種環境的不同帶來了兩代人的意識差異。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就會使人們感覺到孩子們的設想都是超越現實的空想。而實際上,孩子們既不會特別“超越”,也不會隨時代而跳躍,而是具備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意識。雖然我們沒必要與孩子們在時代意識上相同,但至少應了解孩子存在的意識狀態。
現在的孩子對什么關心或感興趣呢?關心的程度又如何呢?你對此又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的話,你就可以知道干擾孩子意識發展的是什么。同時還可以知道孩子們具有怎樣的時代意識,這些意識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退回到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世紀之交的今天,你敢說比孩子知道得多嗎?
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一些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到了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歲至20歲之間是父母與子女沖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當然,父母的權威主要來自人格的魅力,而不僅僅是知識。不過,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和諧相處的關鍵。當你不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關系極容易雪上加霜;而當你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都會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要了解孩子,還應該從孩子的心態成熟度開始。但有兩種錯誤的思想阻礙了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了解:一是低估了孩子,二是高估了孩子。
有則故事說,一個窮人家7歲的兒子,對于鄰居家豪華氣派的別墅和自家不蔽風雨的茅棚很是不解,就去問他的母親。母親指著他整天沉醉不醒的父親告訴他,因為他父親從來就沒想過好好賺錢,沒想過改變。
那孩子長大后,取得了驚人的業績。當別人問及他成功的原因時,他說,他7歲時就明白了成功的道理:從自己開始改變,從現在開始改變。是啊,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本就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的,孩子對未來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的,孩子更是一張潔白的紙,渴望大人們認真、千姿百態的描繪。
別以為孩子永遠就是孩子,別以為他們什么也不懂,只不過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看著我們做傻事罷了。
但是,有時候我們卻對屬于孩子的心情和情緒不能充分理解。這種差距首先是由心理發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兒童的感覺、知覺、思維等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對外界的感覺與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看電視劇《魯西西的故事》,當魯西西趴在床上哭時,成人看到魯西西受了委屈,很難過,但一個4歲孩子看到的卻是“魯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于與孩子溝通的,善于發現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是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是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為什么?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則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起點。
如果孩子真能撬得起地球,我們不妨給他們一個支點,何必吝嗇、固執?這個支點就是理解。教育專家關鴻羽為家長們介紹了通向孩子心靈的兩條捷徑:理解孩子,了解他們心理;學會心理換位,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就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賞識,有“賞”才有“識”,相對的,有“識”才有“賞”,所以,理解是賞識教育的前提。
12歲的喬舒亞有個令人討厭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外衣扔到起居室的地板上。雖然偶爾喬舒亞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隨地亂扔。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于事,‘喬舒亞的東西仍舊堆在地板上。
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下,喬舒亞媽媽決定試試通過強化兒子的正確行為來使他改正毛病。
這天,喬舒亞媽媽終于看到了喬舒亞經過起居室而沒有扔東西,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喬舒亞,并感謝他的體貼、懂事。喬舒亞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將自己的東西帶入自己的房間而受到了肯定和表揚,于是在這之后,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著每次都對他表示感謝和表揚。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