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 第二章
-
第三節 凱爾特部族式的遷徙與定居
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民族和凱爾特人曾被并稱為野蠻民族,在他們之間,曾經頻繁地爆發沖突與戰爭。
強盛時期的凱爾特人曾經一度廣泛分布于歐洲大陸上,他們不僅居住范圍廣,其遷徙活動頻繁、范圍廣泛,西至不列顛群島,東延伸至波西米亞、喀爾巴阡山脈,西南方以伊比利亞半島為界,東南遠至安那托利亞,領土龐大。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日耳曼部落的大規模遷徙,給凱爾特人的生存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的生存范圍極度收縮,其雄霸歐洲的地位逐漸喪失,聚集地也日益驟減。
在那個時候,凱爾特人并沒有“都城”這個概念,也沒有統一、集權的國家概念。一直以來,他們是以“部族”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大部分人看來,他們在歐洲的擴張過程其實是一種“部族遷徙”的過程。直到中世紀之后,一部分凱爾特人的部落相互交織融合,逐漸組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公元前1000年前后,愛爾蘭才擁有了第一個國王——布萊恩.博羅,他們擊敗丹麥人,奪取都柏林,并將都柏林當做了自己的首都。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其形成就是與當時的部族融合密切相關。
公元6世紀左右,一支叫做“蘇格蘭”的凱爾特人部落來到蘇格蘭南部,也就是阿蓋爾地區,并在那里定居下來。當時,他們不斷地擴張,并與當地的土著皮克特人相融合,這就是今天“蘇格蘭”的由來。現在,法國的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以及多瑙河的上游地區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公元前十世紀初期,凱爾特人出現在這些地區,留下了生活的印記。隨著凱爾特人的發展繁衍,在隨后很長一段時間,凱爾特人以武裝部落聯盟為單位,開始了向周圍遷徙和軍事移民的腳步。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凱爾特人已經在法國東部和中部定居,但凱爾特人的雄心并沒有因此而止步,到了公元前5世紀,他們已經開始向整個歐洲擴張。
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向不列顛諸島進軍,他們不但身材健碩,驍勇善戰,而且對于武器的應用更勝一籌。憑借超凡的軍事才能和先進的武器,凱爾特人占領了不列顛,他們中的一部分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這也就是現代愛爾蘭人的祖先,另一部分則占領了今天的英格蘭南部和東部。這也使得凱爾特人的語言在不列顛群島廣泛流傳,如今愛爾蘭人、蘇格蘭人、蓋爾人等仍然在使用這種語言,并將使用凱爾特語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在進軍不列顛島期間,凱爾特人曾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的東北部地區,定居在塞納河以北以及阿登山區以西和以南的地區,并將法國作為凱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區,在這里發展壯大。之后凱爾特人先后征服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區,此時的凱爾特人可以說是在歐洲大陸上繁衍生息,茁壯發展。
隨后,凱爾特人進入了他們的鼎盛時期,一度于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分別入侵和洗劫羅馬、希臘兩大帝國,一些部落甚至延伸至如今土耳其等地區。輝煌騰達的凱爾特,在鼎盛時期可與后來者居上的羅馬帝國相媲美,但是他們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伴隨著羅馬文明勢不可擋之勢,凱爾特文化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地位。
凱爾特人洗劫羅馬城,這一段慘痛的歷史一直被羅馬人銘記在心,他們通過組建羅馬軍隊,嚴明紀律,輔之以先進的戰術,與凱爾特人一直進行了持久的抗爭。公元前55年,愷撒大帝親臨不列顛,他并不是想要征服不列顛,作戰的寓意只是為了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居住在高盧、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但凱撒的這次“不列顛之旅”似乎并未給他帶來意想到的好消息,反而降低了他的威信。不服氣的凱撒大帝于公元前54年的一個夏天,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雖然在這里站穩了腳跟,但也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沖突,雖然獲得勝利,但并沒有讓凱爾特人心悅誠服屈服于他。凱撒大帝選擇回到高盧,之后的一百年時間里,羅馬帝國并沒有對不列顛造成威脅。
英國歷史上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要始于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領四萬大軍,耗時長達三年的時間,征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中南部,將整個英格蘭牢牢掌控于手中。隨著羅馬軍隊不斷的征戰,凱爾特文化逐漸在歐洲大陸落寞消失,漸漸被羅馬文化所融合。如今,真正將凱爾特文化保存下來的,只有愛爾蘭島上的住民,愛爾蘭先是在羅馬人的戰爭中幸免,躲過了羅馬人長達400年的統治,隨后在日耳曼的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征服中得以留存。至今在愛爾蘭仍有大約70萬人說著蓋爾語,大約占愛爾蘭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蓋爾語也屬于愛爾蘭正式官方語言之一。有專家明確指出,“愛爾蘭是世界上僅存的凱爾特民族國家。”因而,如果我們想要更細致地研究透凱爾特文化,更多地需要從愛爾蘭介入。
今天,大部分凱爾特人后裔主要居住在歐洲的西海岸,主要分布在布列塔尼、康沃爾、威爾士、蘇格蘭、馬恩島和愛爾蘭。這里,山地與平原交錯,丘陵高地縱橫,河流密布,物產富饒。愛爾蘭地區小型丘陵環繞其上,多河流湖泊,大西洋沿岸海灣使得愛爾蘭擁有眾多優良港口。加之,這些地方屬于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居住環境十分舒適。這也是凱爾特人經過漫長的遷徙與變遷,用他們的智慧所選擇與創造的家園。這樣的地理環境世世代代養育著凱爾特人,將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傳承至今。
第二章 戰火紛飛的凱爾特時代
在古典作家的筆下,凱爾特人普遍被描寫為英勇善戰的民族英雄,他們在戰爭中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身影,曾為文人們稱頌流傳。即便是他們的敵人——羅馬人,也對他們戰斗時的景況贊嘆不已。作家斯特拉博曾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寫:“整個種族都狂熱地喜好戰爭,勇武自信,敏于作戰。當他們受到煽動時,會相當直率而不加深思熟慮地召集人馬去戰斗,以致于很容易受到那些圖謀哄騙他們的人的操縱。”作為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曾經對凱爾特人發起過戰爭的愷撒大帝,也稱贊他們機靈勇猛,善于作戰。漫長的征戰過程中,凱爾特人與羅馬、日耳曼等國對抗過,雖然拼勁了全力,但依然沒有擺脫悲慘的命運。正是經歷了戰爭的點點滴滴,才顯得他們的獨特與本色更加耀眼。
第一節 凱爾特與古羅馬的榮與敗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凱爾特人曾經在其強盛之時,在歐洲大陸上進行過廣泛的遷徙,并在多地定居生活。期間,古羅馬帝國也逐漸由弱變強,在古羅馬人眼中,居住在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等地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而將高盧人的居住地稱為高盧。本小節講述的高盧人與羅馬人作戰,其實講述的就是凱爾特人的作戰事跡。高盧地區幅員遼闊,占地面積約為60余萬平方公里。如此廣袤的地區自然成為當時兩大強大的勢力——凱爾特人與古羅馬人的必爭之地。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高盧戰爭,便成為了一個神話。在這兩大強勢對手中,凱爾特人身高體壯,相反,古羅馬人身材相對矮小,發色眼色較深,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愷撒大帝曾經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古羅馬人遠征高盧時,因其身材相對矮小受到高盧人的輕視。
凱爾特洗劫羅馬城開啟戰爭導火索
每一場戰爭都有一個導火索,著名的高盧戰爭亦不例外。大約在公元前390年期間,凱爾特人對羅馬城發動進攻,在那里進行了慘烈的殺戮和搶掠。這段悲痛的經歷一直被羅馬人銘記于心,當成一種恥辱。因而,復仇和雪恥四字則成為這場戰爭名正言順的導火索。
現在,讓我們將時針撥回到公元前約390年,當時,高盧人中的一個部落入侵亞平寧半島,對當地埃特魯里亞的城市克魯西烏姆城進行圍攻,為了生存,克魯西烏姆城向強大的鄰國羅馬求援。這對當時野心勃勃、急于向外擴張的羅馬而言,是一個大好擴展自身勢力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羅馬派出一個代表團,前去調解高盧凱爾特人與埃特魯里亞人的戰爭。由于在調解問題上,羅馬派去的代表團并沒有公平地處理這場爭端,而是站在埃特魯里亞人的一邊,并趁高盧人戒心松懈時殺害高盧的領袖,然后逃回羅馬。
如此行為自然激怒了高盧人,他們強烈要求懲治羅馬的殺人兇手,但高傲的羅馬元老院拒絕了這一請求。高盧人對此十分生氣,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羅馬人的侮辱,于是毫不猶豫向羅馬人發動了進攻。
公元前390年7月18日,本應寧靜的日子,卻挑起了血雨腥風。這一天,臺伯河的一條小支流,即阿里亞河上,高盧人襲擊了一支羅馬軍隊,羅馬軍隊傷亡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剩余的羅馬衛戍部隊受情勢所迫,只好撤退至羅馬城外的卡皮托林山上,留下羅馬人任憑高盧人洗劫。被困半年后,羅馬軍隊用完了所有的補給,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忍氣吞聲選擇與高盧人和解。但上天對羅馬人真的很眷顧,恰逢此時,高盧人軍隊中爆發了瘟疫,一夜之間死傷6000余人,這或許是一種偶然,讓我們不得不去感嘆造化弄人。在瘟疫的折磨下,高盧領袖布倫努斯同意撤軍,但要求羅馬人支付1000羅馬斤的黃金。羅馬人雖然同意了,但在支付賠款時,卻又出了差錯,一方面,羅馬人認為高盧人在秤上動了手腳,于是提出抗議,另一方面,高盧領袖覺得受到了侮辱,他抽出寶劍扔在秤上,怒吼道:“被征服的人活該倒霉!”。受迫的羅馬人不得已按照高盧的要求,足額支付了黃金。但這次經歷讓羅馬人對高盧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仇恨,報仇雪恨的種子在心底萌芽。
時至今日,這場戰爭的是是非非已經無從說起,那個稱黃金的稱究竟是不是有問題,我們也無從知曉。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樣一場爭端為日后的高盧戰爭埋下了伏筆,也為兩個古老而強大的民族帶來了未知的命運。
大受挫折的羅馬人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為了報仇雪恨,羅馬在軍隊整頓方面下了功夫,進行了“卡米路斯軍事改革”,施行新的戰術單位和兵力分配,同時又對武器的質量和形式做了改善,使軍隊更具戰斗力,增強了作戰的靈活性,這也為后來羅馬軍事的強盛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羅馬鐵蹄快馬加鞭踏上山高南盧
在遠古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以強大的軍隊為依托,對于羅馬帝國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軍事上的擴張,甚至是對外領土的不斷擴張。當時,由于羅馬國內的土地和資源已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于是羅馬人毅然決定向和他們有著世代恩怨的高盧發動進攻。
當時的高盧分為山北高盧和山南高盧兩部分。山南高盧又稱內高盧,主要居住在阿爾卑斯山以南與盧比孔河流域之間(今天意大利的北部地區)。山北高盧也稱為外高盧,主要居住在阿爾卑斯山經地中海北岸,包括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大片地區(現在的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盧森堡及荷蘭等地)。羅馬進軍山南高盧地區,將當地的原住民趕走,將土地分給羅馬公民。這樣的行為自然引起了高盧人的強烈不滿,更何況他們是驍勇善戰、勇猛無畏的凱爾特人。
為了一雪前恥,公元前225年,山南高盧的各個部落將最英勇的戰士們集合在一起,組成了一支數十萬人的強大的聯合部隊,他們強力挺入北亞平寧,在克魯西烏姆城附近與一支羅馬軍隊相遇,怒火在胸的高盧人自然不會放過羅馬人,他們憑借在兵力上的強大優勢,輕輕松松地就將這一隊羅馬人收拾得片甲不留。此番小戰,高盧人從羅馬人手里虜獲了豐厚的物品。在首戰中,凱爾特人可謂是大獲全勝。
生性豪放的高盧人此時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他們盡情地慶祝這偉大的勝利,從心底里將羅馬人踩在了腳底,認為他們是不值得一提的手下敗將而已。而正當高盧人盡情沉醉于歡慶當中時,他們卻接到了密探的情報,羅馬人為了復仇,已經與另外幾個友好的高盧部落結盟,組成了一支數量多達15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正從南北兩方的沿海岸線夾擊凱爾特軍隊,敵強我弱的情況,凱爾特酋長們決定先不硬拼,以保存實力為重。他們迅速組織士兵向北方撤退,而正是在撤退的途中,高盧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撤退當晚,下著滂沱大雨,撤退的高盧軍隊到達泰拉蒙后,他們就像孫悟空以為自己逃出了如來佛的掌心一樣,認為自己也逃出了羅馬軍隊的包圍。但他們此次低估了羅馬人,從南面追趕的羅馬軍隊也是冒雨追趕,馬不停蹄,追上了高盧軍隊。而以為成功撤退的高盧人依然沉浸在之前的慶祝中,于是放松了對羅馬人的警惕,繼續暢飲起來,很快便酩酊大醉起來。不少人在酒精的催使下興奮異常,歡快地唱起了民族歌曲,有的人則隨便躺在角落,睡得鼾聲四起。
大敵當前,高盧人的放松無疑是一種愚蠢的做法。第二天清晨,當陽光為大地帶來暖意,鳥兒在天空打了一個旋之后,落在這片遼闊的草地上,將草上的露珠啄入嘴里。如此寧靜安逸,但此時依然迷迷糊糊的高盧人并沒有閑情來享受這番寧靜的清晨,因為迎接他們的是亢奮的羅馬軍隊。
羅馬軍隊分為南北兩路包抄高盧軍隊,毫無準備的高盧人從睡夢中被驚醒后,隨手拿起身邊的武器,還沒有弄清楚情況就被迫沖進了戰局。這樣的狀態自然無法與善戰的羅馬人抗衡,高盧人被徹底擊潰。在這場戰斗中,高盧軍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場貪歡讓4萬勇士葬送了寶貴的生命命。戰后,原野上堆滿了高盧人的尸體,血腥的氣味讓這個早晨變得不再美麗。
山南高盧的災難接踵而至,次年,羅馬執政官蓋烏斯·弗拉米紐斯帶領10萬羅馬軍,率先突入了波伊人的領土,迫使他們投降。隨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了山南高盧的各部族,占領當地的領土,屠殺他們的戰士,最終在公元前222年,羅馬統一了山南高盧。
羅馬完勝凱爾特載入歷史篇章
統一了山南高盧之后,羅馬人與凱爾特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但暴風雨總愛潛伏在如此平靜寧和的外表下,當彼此之間的仇恨達到一定度時,必然會有一個爆點來徹底解決。
凱撒是歷史上的英雄,在古羅馬,有著如神一般的權力和地位,在他的帶領下,羅馬日益擴張并走向強盛,強大后的羅馬帶來了對凱爾特人的最終復仇。公元前59年,凱撒坐上了山南高盧總督的寶座,他野心勃勃、生性好戰,為了加強自身在羅馬的影響力和權威,第二年,凱撒率領4個軍團的兵力到達行省上任。此時的高盧分為三部分,前文提及到的山南高盧外,還有納爾榜高盧和“野蠻”高盧。在這三者中,凱撒最想征服的是“野蠻”高盧,因為這里不僅地廣人稀,難得的是資源豐富,是發展采礦業和農業的首選之地,也是奴隸的主要來源。
“野蠻”高盧也分成三部分,主要由凱爾特人組成,具體劃分為比利牛斯山和加隆那河之間的阿奎塔尼人和凱爾特人部落;塞納河和莫賽爾河之間的高盧化的凱爾特人部落,也叫做高盧人部落;最北邊的謝克瓦納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別爾蓋人部落,這個部落有著日耳曼血統,是三者中文化程度最高的部落群。但這些部落之間并沒有相互聯合,彼此還會為爭取土地斗個你死我活。
當凱撒上任之后,赫爾維提人提出要穿過羅馬行省向西遷徙,凱撒擔心這些蠻族人會對羅馬的高盧行省造成危害,狡猾的他表面上假裝答應對方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從龐培那里借用2個兵團的軍隊來對付赫爾維提人,并派出6個軍團的力量鎮守向西的道路,在此情況下,赫爾維提人只好繞路強行穿過羅馬的友好部落——高盧,向西前進,一路上,他們不斷洗劫并搶奪財寶。凱撒得知消息后,立即率軍感到布拉克鐵,對赫爾維提人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迫使赫爾維提人與羅馬人簽訂了同盟協定。羅馬人首先將矛頭指向了“野蠻”高盧地區,經過激烈的戰爭,凱撒大敗“野蠻”高盧,又清理了北部一些其它的有反抗羅馬情緒的部落,穩定了北部邊境,自此,高盧地區已淪為凱撒的屬地,這次勝利,為凱撒壯大羅馬積累了豐富的財富和聲望,使得他在羅馬的威望與日俱增。
有鎮壓,就有反抗,生性好戰的高盧人也不是心甘情愿做人奴隸,俯首稱臣的,他們為了恢復以往的自由與權勢,不斷對羅馬發動起義和戰爭。公元前55年,日耳曼的一些小部落侵擾高盧,對當地的財富進行搶掠。凱撒出兵趕到時,對手已經返回萊茵河東岸,倔強的凱撒堅持要渡河,對對岸的日耳曼部落進行了報復性的劫掠。撤退時,聰明的凱撒命令人將萊茵河上的橋梁拆掉,防止敵人再次渡河對其進行侵擾。之后,凱撒層兩次渡海對曾經支持高盧起義的布列塔尼亞人發動進攻,雖然取得勝利,但因忙于應付他們之時,別爾蓋人乘機對羅馬進行反抗,并殲滅凱撒兩個軍團。聽聞此事后,凱撒十分憤怒,他決定給這些不安分的敵人一個沉重的教訓。公元前53年,凱撒想方設法從龐培那里借來三3個軍團,對別爾蓋人進行了猛烈的報仇,這一戰對別爾蓋人而言,幾乎是一場毀滅性的懲罰。
此時,時間已經滑入了冬季,凱撒原本以為受到重創的蠻人會因此選擇沉默,安安穩穩度過一個平靜的冬天。然而他的想法錯了,他忘記了那些高盧蠻人身上流的是凱爾特人的血,他忘記了凱爾特人驍勇善戰、永不服輸的性格。
這個冬天看似平靜,誰也沒料到遭受失敗、表面平靜的高盧人再一次爆發了起義,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強勢的一次。起義的領導人是高盧人眾望所歸的維爾琴蓋克里特斯,尊奉他為高盧國王。在維爾琴蓋克里特斯的帶領下,毫無準備的羅馬人遭到了無情的殺戮,防備空虛的凱撒大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凱撒就是凱撒,他依然堅強地作戰,率領6萬士兵殺入高盧,直入高盧首都日爾戈維亞城下,但此時的凱撒盡管勇猛無畏,但由于兵力被分散,很難掌控戰爭的勝局。而在一旁觀戰的、曾經是羅馬友好的部落,看到高盧人又重新站立起來后,紛紛選擇叛離羅馬。
然而高盧人終究沒能戰勝如日中天的羅馬,羅馬人的神——凱撒大帝又一次站了出來,挽救了戰局。凱撒召回在北部高盧作戰的副手拉比耶努斯,整合2支軍隊的力量向南推進。
而恰在此時,一路高歌猛進的高盧人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高盧的一名騎兵長官好大喜功,他沒有聽從維爾琴蓋克里特斯的指揮,擅自集中所有騎兵,想要給羅馬人致命的一擊,結果卻慘遭血洗,全軍覆沒在羅馬人的鐵蹄之下。這次嚴重的失敗使得高盧失去了大量兵力,野戰力量急劇下降,在不得已之下戰略由主動進攻轉為防御。公元前52年,歷經數十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后,高盧最終處于下風,只能防守,毫無進攻之能,其領袖維爾琴蓋克里特斯也被羅馬人圍困在阿萊西亞。維爾琴蓋克里特斯只好向高盧各部落求援,并集結了一支25萬兵力的軍隊奔赴阿萊西亞,決議與之有4萬人的凱撒軍隊進行最后的決戰。
面對兵力相差懸殊的窘境,凱撒清楚自己所處的境況,為了抵抗城內與城外的雙重壓力,凱撒命令部隊做好軍事防守,在城外挖壕溝,釘上柵欄和拒馬,并搭建了塔樓。對此,維爾琴蓋克里特斯也有對策,他命令城外的高盧步兵全力進攻羅馬人的南面防線,留下一部分精銳部隊趁羅馬士兵不備時,向防守薄弱的北邊防線發起猛攻。于此同時,城內的高盧士兵開始大舉向北面進攻,這里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維爾琴蓋克里特斯的軍事才能,這一計策對戰爭起到了一定作用,高盧人曾一度突破了凱撒的防線。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凱撒親自帶兵,與突破了的高盧人進行了拼死的激戰,同時又命令屬下率騎兵繞到高盧援軍背后發動攻擊。在經歷了一整天的奮戰之后,腹背受敵的25萬高盧援軍敗下陣來,此時,被困阿萊西亞的維爾琴蓋克里特斯也是糧草已盡,不得不出城投降,以求得凱撒對于高盧人的寬恕。高貴的凱爾特人低下了他們高傲的頭顱。至此,羅馬完全評定高盧。
公元前59年至49年期間,在長達10年的戰爭中,凱爾特人敗給了羅馬人,敗給了凱撒大帝。在這次征服中,羅馬人斬殺凱爾特人100萬,又將100萬凱爾特人淪為奴隸。可以說,羅馬人在打壓凱爾特人的同時,也強壯了自己,被更多地寫入了歷史的篇章中。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