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 國王十字街地鐵火災
-
國王十字街地鐵火災—霧都倫敦的地下火海
古站烈火
一百多年以來,倫敦地鐵可謂是歷經滄桑。它曾經是英國近現代文明生活的一種象征,也見證了英國從蒸汽時代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整個歷史進程。而對于普通的倫敦人來說,乘坐地鐵上下班和出行,已經像喝下午茶一樣,成為一種非常悠久而平常的生活方式。倫敦地鐵是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使用的還是蒸汽火車。倫敦地鐵最早用的是與陸地一樣的露天火車駕駛室和木軌軌道,每到地鐵開始運行的時候,機車就會鳴響汽笛,一邊發出轟鳴聲一邊前進。到20世紀,倫敦地鐵不但已經擴展得四通八達,基本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城市地鐵網,而且及時地實現了整個交通系統的電氣化轉型,這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標志。它給倫敦人帶來了足夠的回憶,因為在二戰那場可歌可泣的不列顛空戰中,無數倫敦市民便是在作為防空設施的倫敦地鐵通道,躲過了納粹轟炸機滅絕人性的空襲。
在古老的倫敦地鐵線中,國王十字街(King’s Cross)站可謂是整個倫敦地鐵發展的起點和里程碑。一百多年前,正是在這個站臺,皇家十字街火車站開始通往地下鐵,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如果是魔幻文學愛好者,應該都還記得J.K.羅琳風靡全球的名著《哈利·波特》的第一部中,主人公哈利·波特第一次前往魔法學校時,在月臺的九又四分之三處穿越到奇幻的魔法世界這一情節吧。而這個小說里無比神奇的地方,正是在現實中的倫敦地鐵的國王十字街站。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古老而充滿浪漫奇幻元素的地方,卻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過一場對世界地鐵安全造成過深遠影響的可怕災難—火災。
那場火災發生在1986年11月18日的晚上19點30分。這個時候是整個城市交通的高峰期,也正是地鐵最為擁擠的時刻。人們紛紛忙著購票,上車,整個地鐵站一片繁忙景象。突然,有人聞到空氣中有一股異樣的氣味,沒過多久,這股怪味就擴散到了整個站臺,隨之而來的是熊熊的烈火灼然升起,燃燒著一切可以燃燒的東西,蔓延到整個國王十字街站。由于是地下鐵,本來就是非常狹窄和擁堵的所在,人群在這樣的環境中驟然遇到大火,自然更加慌亂,特別是大火還造成了可怕的濃煙,讓人們咳嗽和窒息。在售票大廳里,到處都是慌亂如麻、到處躲避的人群,很多人昏倒在地,有些人被烈火燒死。可想而知,如果再不及時采取措施,這場可怕的災難就要吞噬更多的生命了。
值得稱道的是,在地鐵火災發生以后,當時的英國政府立刻做出了反應,從時任英國首相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到相關的大臣和官員,都親臨現場指揮救災工作,一百多名消防人員更是義不容辭地投向了火災現場。這一切,都和當時已經比較完善的應急和信息系統有關。當時,消防人員和維持秩序的警察冒著生命危險,對人們進行了疏導和搶救,對傷員和被火海困住的民眾,專門調集交通工具進行運輸,大大地減少了災難造成的傷亡。無疑,在災難之中,那些奮力拯救生命的人是真正讓人感動的英雄。為了撲滅火災,消防隊員全力搶救了四個多小時,其中有一位消防隊員在烈火中以身殉職,還有兩人被嚴重燒傷。終于,這場全世界地鐵的第一場大火災被撲滅了。整場火災造成三十多人遇難,一百多人受傷,不但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經濟財產損失,而且也讓整個英國社會都陷入了一場討論和反思之中。而其中最為激烈的爭論,就是這場火災的起因了。
元兇在何方
雖然說,這是地鐵系統有史以來發生的第一次大火災,但是其實在這次火災的三年前,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個地鐵路線的機車變電站就發生過嚴重的火災,只是當時沒有像倫敦這樣,發生在地鐵系統最直接的站臺而已。地鐵發生災害有其很大的特殊性。因為地鐵是修在地下的,常具有戰略性質,往往是達到了幾十米的深度。這樣一來,一旦發生火災或者其他重大事故,電梯等設施自然是最不安全的地方,逃生的難度就大大地增加了。正常來說,城市地鐵的客流量都非常大,面積覆蓋和線路長度都很大,對意外的監控和確定,相對比一般范圍的、人員比較固定的場所,困難要大得多。由于人口流動和難以監管,諸如火災等災禍,在發生的初期很難被發覺和監管,這也是該次國王十字街站臺火災突發的一個內在的因素。還有一點,就是地鐵的逃生渠道非常單一,地下工程的結構往往非常復雜,在倫敦地鐵發生火災后,消防人員雖然及時到達現場,卻因為沒有地鐵的構造圖紙而在救災時不得要領,不得不在各處用原始的辦法,動用大量人力對起火點進行堵截疏導,這自然加大了救災的難度,也導致了傷亡率較高。
除了以上這些客觀因素,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自然就是這次大火災的具體源頭。火災之后,英國政府相關方面展開了詳盡的調查。但是當時現場的疑點非常多,一時間無法得出一個大家都信服的結論。開始,有人認為是老化的木質扶梯受到火焰或者摩擦導致的燃燒事故。消防局對此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研究,雖然這些扶梯確實發生了燃燒,但是根據現場的報告,扶梯的火焰并不是造成整個國王十字街站臺突發性爆燃的直接因素。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元兇呢?
調查
每一次這樣的災難后的調查,都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是一次意外事故,那么就一定要查出真相,并且吸取教訓,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是一次人為的疏忽,甚至是有人蓄意所為,那也必須追究責任,讓責任者受到懲罰,這是對死難者和受害人的一個交代。在國王十字街站臺火災中,雖然火勢的蔓延與當時地鐵站里的很多木質結構的老建筑和設施有關,但是,對于真正造成火勢突然迅速爆燃,進而造成嚴重傷亡的源頭卻是眾說紛紜。在經過仔細地排查以后,警方做了一個模擬當時消防現場的實驗,結果排除了關于扶梯的懷疑。不久以后,也排除了有恐怖活動的嫌疑。但是如果這樣的話,原因又在哪兒呢?
倫敦消防部門決定努力找出真相。在歷經九個多月的調查,進行了充分的實地檢測,并進行了復原實驗和電腦數字模擬實驗以后,他們終于在一個懷疑點上找到了答案。原來,在當時,雖然扶梯本身并不足以讓火焰突然爆燃,但是,在扶梯和電梯等相關設備的下方,垃圾已經泛濫。這些隱蔽卻數量龐大的垃圾,以前并沒有得到相關方面應有的注意,因而長久堆積沒有被清理。垃圾里本來就有很多易燃物,再加上長期積累和發酵,很容易產生可燃氣體。最要命的是,扶梯和電梯在長久的運行中,經年未被清洗,特別是自動扶梯,甚至一次都沒有被拆開清洗過,只不過是有人定期給它們上潤滑油。因而,在扶梯和電梯下面堆積的垃圾中,很可能摻雜了相關設備滲漏的潤滑油。當時,可能有人點燃香煙后,將劃過的火柴扔在那些垃圾上;也有可能是電機的摩擦和靜電等因素引起了火花。無論如何,當一個火花碰上了它們,火災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造成火焰迅速閃燃的,正是一個后來在消防和爆破領域經常能聽到的物理現象—溝槽效應。
溝槽效應是什么呢,從此次火災的角度簡而言之,也就是在溝槽式的狹窄起火渠道中產生的空間和氣流的特殊火焰燃燒現象。當時,被油污和垃圾灌滿的、自動扶梯和護欄下的溝槽起火之后,火焰如同流動的火龍隨著膨脹的氣流快速地從溝槽沖出,而扶梯本身是有落差和坡度的,這樣便導致火焰發生在電梯部位。大部分人都往空間相對比較大的售票中心避難。可是由于溝槽效應,火焰在密閉的地鐵站里急劇擴大,因為無法突破天花板,溫度極高的熱氣流沿著頂棚進入了售票大廳。這個時候,大廳里的易燃物也非常多,包括廣告牌、木質建筑、油漆等。高溫不但造成熊熊烈火,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濃煙和有毒氣體。更重要的是,地鐵站和售票大廳雖然是密閉的環境,卻也是一個相對的空氣對流的環境,也就是所謂的活塞式通風。在溝槽效應形成以后,火焰漸漸地不再局限、受控于最初的那些可燃物,而這種相對的通風又給火焰的擴散提供了氧氣,這樣一來,可怕的轟燃和在售票大廳里大量的傷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教訓和未來
曾經發生過的著名的分離主義恐怖組織愛爾蘭共和軍的成員在國王十字街站的售票大廳制造了一場駭人聽聞的爆炸。所幸的是,并未直接造成人員死亡;而這場因為安全疏漏造成的大火,卻慘烈地奪取了幾十條鮮活的生命。這一事故給倫敦、英國,乃至其他國家的地鐵消防安全系統的教訓無疑是十分深刻的。無論如何,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龐大的地鐵站,它的扶梯設施的維護和安保工作居然存在如此疏漏,相關部門可謂是難辭其咎。經過調查和翻閱地鐵站以前的事故記錄,人們發現,該次事故以前,該地鐵站的木質扶梯就發生過很多次陰燃的事故,然而在此前卻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重視。而導致這場火災的直接起火點—4號自動扶梯下被明火引燃的垃圾和污穢物,甚至一次都沒被徹底清洗過。再者,按照車站的安全規定,在扶梯上是應該嚴令禁煙及明火的,然而該項規定卻沒有得到有效遵守,最終釀成了慘劇。
除此之外,地鐵內部的消防設施和安全制度也是很有問題的。當火災發生之后,人們才發現,地鐵里很多本來是用來臨時救急的消防栓,居然因為長期沒有得到保養和更換而無法使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地鐵站的工作人員居然沒有消防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甚至連滅火器都不會使用。但是,他們卻受地鐵站規定的束縛,在火災發生的當時,并未及時報火警,而是自己去撲救。在沒有專業消防工具和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這無疑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求生時間和滅火的機會。在火災剛起的時候,整個調度和通信系統也十分混亂。當消防隊趕到的時候,消防車因為場地狹小而不得不擁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全部作用,而燃燒造成的濃煙,則給救援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013年,正是古老的倫敦地鐵150歲生日,也是災難過去的27個年頭。圍繞著古老、滄桑的倫敦地鐵,英國舉行了很多紀念活動,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皇室成員一起蒞臨現場,為倫敦地鐵的生日祝福。無疑,倫敦地鐵承載了英國幾代人的夢想和光榮,其日益現代化的進程,也是一個不斷在磨難中成長的過程。經過那次大火的教訓,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強烈地意識到了建設地鐵安全制度的重要性,并強化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比如,在地鐵全面禁煙,加強設備的定期維護和更新換代。在新世紀以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建設取代了舊式地鐵的運營方式,比如,逐步取消了舊倫敦地鐵傳統的人工售票方式,實現了全面的自助化,并裁減乃至取消售票窗口。安全、綠色和舒適成為地鐵未來建設的核心和方向。對于當年那場不幸的災難,我們應該充分吸取它的教訓和經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交通的安全服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英國和世界地鐵文明的見證者,倫敦地鐵在災難之后的鳳凰涅槃,無疑也是令人欣慰的。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