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 第四章
-
五
但這并不表示他薄情,相反,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的教育可圈可點。他給兩個兒子 取 名培寬、培恕,因為“寬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像父親一樣,梁漱溟也很注意培養兒子們的個性。他對長子培寬有“多年父子如兄弟”之誼。梁培寬回憶說:“父親 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壓力。他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兒童或少年人……先父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 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干涉。”一次梁培寬考試得59分,曾拿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漱溟長年為社會 奔走,居無定所,無睱顧及家庭,兩個兒子寄居親戚家,他就要求長子培寬多帶帶弟弟培恕,讓培寬“研究研究恕之受傷或受‘病’在何處,當如何藥之”。
即使在他奔走忙碌的空隙,梁漱溟也會和兩個孩子一塊聚聚。“兩三個星期,會接我們過去和他聚會,他的朋友、學生來找他,無非談論的是關于國家、社會的事情。”
梁漱溟的家信是溫厚的,他關懷、培養兩個兒子的人品與學業。“兩人之自傳均閱看。寬兒所做雖不甚好,尚清爽簡潔,但開頭一句無主詞,在文法上是不行的, 或漏去一‘我’字耶。恕所作太簡短,總是因為他對所作之事無興趣之故,勉強他多寫怕也不行的。”“我的原則是:一個人要認清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興趣。 你們兄弟二人要明白我這個意思,喜歡干什么事,我都不阻攔你們的(1943年2月28日)。”
在長孫梁欽元出生時,遠在重慶的梁漱溟高興之后給兒媳婦寫了一封甚為動情的信,培寬至今仍保存著這封信。梁漱溟在信中說,“得聞危險期過去了,我不去看你。但你是人才的生產者,想到這一點你該是自慰的。”
梁漱溟聽任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做“自了漢”,就是不要成為只顧自己的人,標準是“在人生道路上不趨于低俗,在識見上不流于淺薄”。
梁漱溟的寬放教育貫穿始終,他的教育顯然是成功的。1944年梁漱溟再婚時,培恕不愿意接受后母,抄一首寫孀婦的詩“故人恩義重,不忍復雙飛”給父親看。梁漱溟看后點點頭,就算父子交換意見了。
他的家教使得兒子在多災難的世紀得以平安度過,梁培寬、梁培恕一生不喜出頭露面,為人低調。大概正因為如此,兩人在歷次運動中都沒有遭到太多的磨難。
梁先生晚年給兩個兒子打了個電話說,我老了,需要你們照顧。郭齊勇教授曾對梁培恕先生說:“你很幸福,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需要你繼續工作。”
六
梁家兄弟在父親去世后相繼退休,他們想到了應該研究整理父親的文稿。兄弟倆的分工不同,培寬負責父親的全集編撰出版,培恕則負責撰寫父親的傳記作品。梁 培寬說:“我們哥倆一直在整理父親的文稿,邊整理邊開始了解他。年輕時候只是知道他有什么書或是關心什么內容,但沒有深入進去。到現在才算有些了解。但也 很困難。”
兄弟兩人一生的職業事業跟父親沒有多大關系,卻在退休后投入了向父親志業的世界。他們的見解也不流凡俗,梁培寬說: “他不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不是一個只顧自己的人。他的有些主張肯定是錯的,但有些看法卻值得參考。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在自我修養上是比較無私的,比較 無我。在破‘我執’上下了功夫。”
梁家兄弟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父親遺著的工作中,并為父親編輯出版了八卷本600多萬字的“全 集”,以及“自傳”、“傳”、紀念集、書法集等,接待了國內外很多的梁漱溟研究者。在整理出版父親著作所得的數萬元稿費中,只留下了買一臺電腦(供繼續編 選著述用)用的幾千元錢,其余的全部以梁漱溟的名義捐給了當年梁氏所辦的勉仁中學(即現在的勉仁職業學校)。有人問梁培恕先生原因,梁笑著說:“不為什 么,我們只覺得這樣做比較好。”孫子梁欽東向祖父求字,88歲的梁漱溟錄諸葛亮《誡子書》,令其研讀自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 無以致遠……”
因為梁漱溟的歷史地位,他生前死后都有國家因素介入,因而梁家后人在事關評價等問題上也同樣顯露出梁家獨有的直 道。他們不是強者,但也非小民軟弱,梁家兄弟多次跟政府交涉事宜。梁漱溟去世后,要召開例行的追悼會。中央統戰部為梁漱溟起草了一份《生平》。關于 1953年一事第一稿中寫道:“受到不實事求是的批判。”梁家兄弟認可。但在修改稿中莫名其妙地被改為“受到批評”,他們表示反對。有關部門反復勸兄弟倆 “以大局為重”,他們據理以爭,不肯讓步。后來,新華社播發梁漱溟的生平,文章標題即是《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而更年輕的一代則更是直抒胸臆。1988年,梁漱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告別大廳舉行。靈堂入口大門上懸掛的挽聯是:百年滄桑,救國救民;千秋功 罪,后人評說。橫批是:中國的脊梁。挽聯是梁培寬次子梁欽寧擬就的。在梁欽寧張貼時,工作人員阻止,但他執意堅持。據說,前往吊唁的有李先念、閻明復、劉 瀾濤、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以及梁漱溟先生的親友四百余人。
在君子之澤及身而沒的中國,在家族分崩離析的現當代,梁家人很了不起,他們直道而行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