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 吃飯中培養競爭與平等意識
-
在我買的育兒書籍中,有許多教育方法對我們家和兒子都影響至深。
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吃飯問題,印象很深刻的是,關于吃飯,書中有這樣一段議論:東方人喜歡母親先將飯用自己的嘴嚼碎,然后嘴對嘴地從母親的口里吐到孩子的嘴里,讓孩子咽下去。這種喂養方法,且不說衛生狀況的不合格,用這種方法喂養長大的孩子能有多少競爭意識呢?(大意)看了這段話,真可謂不寒而栗,一種我們老祖先傳統的喂養方法,竟然會有這么多的物質的精神的惡果,我當然要堅決地棄之不用。書中還告訴讀者,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六個月就已經能自己喝奶,一歲能自己吃飯。
現在想來,我真的有點崇洋媚外,竟然一點沒有懷疑這位學者的論點,不打折扣地全部照辦。
兒子六個月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他自己喝奶,因為我的奶水不夠,他一直是以喝牛奶為主。小小的兒子躺在床上,我給他墊上稍高的枕頭,然后將兌好的奶瓶放到他的一雙小手中,因為兒子食欲很好,每次都要喝足足一大瓶奶。奶瓶是大號的,能裝一市斤。兒子那雙粉嫩的小手根本把不住瓶子,只好兩只手并用,捧著這個大約有一尺長的大瓶子,像抱了個龐然大物,咕咚咕咚地喝著。剛開始時,喝上一會兒,他的力量不夠了,瓶子便歪斜著倒在一邊,我趕緊將瓶子扶好,兒子又費力地抱著大瓶子喝著,一點也沒有不耐煩和生氣的表示。民以食為天,其實,人都是以食為天的,多么偉大的人物,也是要吃飯的。這種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我想,如果讓一個六個月的嬰兒,抱一個一斤多重的物品,他是拿不了多長時間的,如果讓他去干活,需要一段時間捧個大瓶子,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可因為這是他賴以生存的食物,所以,盡管他很吃力,但他仍然不厭其煩,全力以赴地捧著大瓶子,吮吸著這生命之水而不肯放松。
不長時間,兒子就適應了自己喝奶的現實。只要我將奶瓶放到他手上,他立刻用雙手緊緊地抱住,自己喝起來,而且總是喝得干干凈凈。朋友到我家,看到他喝奶的樣子,直說好玩、有趣,說你這個媽媽當得可真輕松,六個月的孩子自己喝奶,媽媽在旁邊看。
書中講,孩子一周歲時就可以自己吃飯了。因為一周歲的孩子已經能站能走能表達自己的感情了。在他一周歲生日那天,我們就開始讓他自己吃飯。我們將吃飯的桌子搬到他的小床跟前,緊靠著小床。這樣,把著床欄桿在床上站立的兒子就可以靠在桌子前了。我給他圍上飯兜兜,給他一把勺子,菜也放到他的碗里,他只需要自己用小勺將飯、菜舀起來,送到嘴里就可以了。很簡單的事情,但對于剛一歲的孩子也是很難的事情。兒子笨拙地用勺子舀飯舀菜自己送到嘴里。小孩子的動作很機械,像個小木偶一樣。就因為他吃飯時的樣子,我們給他起了個小名:木偶。我和丈夫看著他吃飯,又好笑又感動,人的本能真是太強大了,我們給他準備了吃飯用的餐具,他就知道自己舀著吃。這樣做的結果是兒子的飯兜兜臟得很快,一頓飯就弄成花的了,再就是他的飯桌前總是有許多掉下來的飯菜。我們對此很寬容,并不批評他,他實在是還沒有能力不犯這樣的錯誤啊!
這樣,很遺憾的,我幾乎沒有別的母親那樣給孩子喂飯的經歷,兒子也好像從來不知道吃飯是需要被媽媽或者什么人喂的。吃飯是自己的事情,當然應該自己去做。
吃飯也孕育著競爭意識的觀念很快就凸現出來了。一周歲多時,我將兒子送到幼兒園,第一天,我去接兒子,幼兒園的阿姨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地對我講述兒子吃飯的情景。開飯的時候,每人面前放一個小碗,一把勺子。看到小朋友都不吃,兒子也不敢吃。當阿姨到他面前時,拿起勺子,還沒等舀飯,兒子站了起來,上前一把將勺子從阿姨手中搶過來,自己捧起碗,大口吃起來。所有的阿姨都看樂了,說這個孩子怎么這么點大就會自己吃飯!兒子卻不管不顧阿姨怎么看他,捧著碗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阿姨一邊說一邊笑,孩子要是都這樣,我們小班阿姨可就省事多了。我告訴阿姨,在家中就是這樣。如此,兒子在幼兒園很受寵,他的自理能力強,不僅表現在吃飯上,還表現在各種活動中。兒子上幼兒園時期,我從來沒為他可能吃不飽、睡不好、被人欺負的事情操一點心。
讓兒子自己吃飯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我的勞動時間和強度大大減少,不用像有的媽媽那樣為了孩子吃飯的問題費盡心思,甚至孩子在前面跑,媽媽端著碗在后面追,只為了讓孩子吃上一口飯。
給孩子吃小灶,是大多數家庭的做法,我也是這樣,開始時也認為孩子小,在吃飯上應該特殊一些,要單獨做什么蔬菜汁、果汁、飯泥什么的。對兒子愛護備至的丈夫對此則不以為然。他的觀點是,舊社會生活質量太低,所以有點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吃了。如今的生活水平,大人吃的營養也足夠,沒有必要給孩子吃小灶。于是,兒子一開始就和我們吃一樣的飯菜,只是因為他的牙沒長齊,我們喝粥的時候多一點罷了。不管吃什么,全家都是一樣的待遇,這樣,他就完全沒有那種應該吃得和我們不一樣的想法。
如今流行著這樣的故事,家里每逢吃好東西時,媽媽或者爸爸總是不吃,并告訴孩子是不喜歡吃,于是,父母不吃魚而只吃魚頭,不吃肉而只吃菜。長大成人的孩子回憶起這些事情,深深地為母愛和父愛感動。盡管我們那時的生活也不是很寬裕,但我們家就沒有這樣的故事。有一次,我把這些故事講給兒子聽時,他很奇怪,覺得無法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呢?!我說:“因為愛啊!”兒子問我:“你和爸爸不這樣,難道就是不愛我嗎?”這一句話讓我頓時語塞,倒是丈夫回答了他:“不是不愛,愛有不同的方式。我們不這樣做,是想讓你明白,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即使是父母與兒女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真的自己緊衣縮食,卻讓你為所欲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成為這個家庭的特殊公民,那樣,對你的成長是不利的。在家中要求特殊,將來到社會上你仍然以為應該得到這份特殊。而父母可以慣你,遷就你,社會卻不能。所以,我們不能讓你有那種意識。我們家中的三個人,權利都是平等的,不應該有特殊公民。你到了社會上也是如此,你能明白嗎?”兒子點頭,其實,他并不全部理解,但他至少知道,在這個家中,他不是個特殊人物。
當然,也有特殊的時候。兒子讀小學的時候,個子很矮,是班級男生中第二個小個子。我們當然不希望他長得這樣矮。有一次,看到報紙上說,春天的時候給孩子吃大蝦,能促使孩子發育,長個。我決定試一試。大蝦是很昂貴的,作為工薪族,天天一個大蝦,也得思量思量。好在,那時我的單位每年春節都分東西,每次都有兩坨四斤重的大蝦。于是,冬天我們將蝦在冰箱中凍起來,春天的時候化開,每天早晨給兒子吃一個大蝦。兒子曾經很天真地問我們:“你們不饞嗎?”我告訴他:“媽媽和爸爸也很饞,也愿意吃大蝦。但大蝦很貴,如果大家一起吃的話,太費錢了。而且,我們的個頭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是,你的個頭能改變,據說大蝦的營養成分適合長身體,所以,只給你一個人吃。是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我們克制自己吃的欲望。絕不是因為你愛吃,就留給你吃,我們家沒有這樣的規矩。”他點點頭,帶著感謝的情感每天清晨吃一個大蝦。
說來好笑,兒子吃了好幾年大蝦,但個頭并不見長,依然是矮矮的。倒是后來我們覺得別搞得營養過剩,不給他吃了,他反倒突飛猛長起來。
讓孩子吃飽吃好,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更是一定程度的家庭中的大事。在吃飯的時候給孩子融入競爭和平等意識,不但可以使父母在體力勞動上變得輕松,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更是好處多多、受用無窮。我也是在兒子長大后才認識到這一點的。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