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學生到好員工,從好員工到好領導。入職時雷軍青澀稚嫩,離開時已近不惑之年,從22歲到38歲,整整16年,雷軍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金山,將自己熬成中國互聯網業的“活化石”。
與大多數鋒芒畢露、個性張揚的互聯網大佬不同,雷軍處事平和低調,踏實安分地行進在符合傳統價值觀念的職場軌道中,步步為營,水到渠成。雖然會遇到坎坷風波,也會跌倒困厄,但他依然勤奮堅韌,一往無前。他是中關村大名鼎鼎的“勞模”,每周七天,天天加班至深夜,風雨無阻。
把就業當創業,把職業當事業。這樣的青春,才算無怨無悔。
北京是中國電腦業的圣地,是夢想者的天堂。年輕時的雷軍,為了胸中那個無法釋懷的夢想,跟其他“北漂”一樣,對北京有著飛蛾撲火一般的執著。他一畢業就義無返顧地來到北京,滿懷著干一番大事業的心情進入一家研究所,參與大項目。
這家研究所在郊區,且工資微薄,但雷軍并不在意。畢竟年輕人豪情萬丈,也不怎么在乎條件艱苦。可讓他比較惆悵的是,一直無法適應研究所那種氛圍,找不到參與大項目的感覺,找不到發揮才華的絢爛舞臺。
凡是遙遠的地方,都對我們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現實與理想,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當初其他同學選擇了深圳和廣州,講述那里的鈔票盛況的時候,雷軍都沒有絲毫的心動,毅然獨自前往北京。現在淪為軟件生產流水線上的一顆最不起眼的螺絲釘,多少總有些不甘。
正在無限迷茫、惆悵的時候,他認識了蘇啟強。蘇啟強比雷軍年長7歲,后來以平均5年創辦一個企業的速度令業內驚嘆。除了很有特點的福建口音外,他最大的特征就是生物鐘已經黑白顛倒,深夜上網已是常年習慣。他少年老成,低調卻不甘寂寞,1988年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辭職下海后,和王京文創辦了用友軟件。
當時的蘇啟強已經是用友軟件的副總經理,公務員的閱歷使他對大局的把握有著先天的優勢。不甘寂寞的蘇啟強告訴同樣不甘寂寞的雷軍,繼續開發加密軟件。他認為,“很多事情,定了一個方向,每天都在做事,不受干擾,最后肯定能有所收獲。”
之前和王全國開發BITLOK0.99,早已激起雷軍開發商品軟件的熱情、信心。隨著開發產品的增多,硅谷英雄的故事越來越灼熱地燃燒著他的胸膛。冉冉升起的英雄的夢想,讓他越來越看不上BITLOK,還自嘲它是“雕蟲小技”。說實話,他心里早就不樂意再開發這些壓根不入他“法眼”的小產品。
但是,人總得面對現實。想想也沒別的選擇余地,雷軍就聽從了蘇啟強的建議,繼續開發BITLOK 新版。此時,從雷軍開發第一個版本到大學畢業,已經過了兩年,水平自然有了一個飛躍的提升。回頭看他過去的產品,居然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他決定推倒重寫。
相比其他互聯網“刺頭”,雷軍的性格棱角并不突出。從好學生到好員工,他幾乎都行走在一條符合傳統價值觀念的命運軌道上,每一步都中規中矩,水到渠成。可實際上,他身上還有著射手男最典型的特征——喜歡呼朋喚友、熱熱鬧鬧的生活。
規矩,愛鬧,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性格,像兩股洶涌的潮水在他的體內沖撞,同時也在他這里得到了平息。白天,盡管辦公室沒多少事情可干,但也不能干別的,雷軍跟其他同事一樣規規矩矩。周末,雷軍風雨無阻去中關村會朋友。于是,開發BITLOK 新版的時間就只剩下周一到周五的晚上。
為了能全面協調好時間,各方面都有所兼顧,雷軍在還未榮獲“勞模”稱號之前,就上演了“瘋狂的石頭”,經常用小時來安排晚上的日程表。通宵對于他來說,雖然很累,卻也能讓他的精神得到安慰。一個暫時不得志的年輕人,蝸居在黑夜的某個角落里,瘋狂地寫程序,有一種極大的精神在鼓舞著他:“我在用別人睡覺的時間干活。”每每這個時候,嘈雜的電腦風扇和敲鍵盤的聲音就成了悅耳的音樂。
對于用電腦的人來說,最崩潰的事情莫過于死機。有一次,雷軍一直干到凌晨四點多,就在程序快要寫完的時候,存盤時電腦死機,所有勞動成果毀于一旦。已經很難把整晚的工作全部重寫,雷軍癱坐在電腦旁,一時有些呆滯。幸好,同宿舍的朋友醒了,看到他快要哭出來了,趕緊幫他從硬盤里的第一個扇區逐一尋找。花了整整兩個多小時,終于將全部內容都找了回來,雷軍感激到無言。
那時的雷軍,每天都睡得很少。BITLOK 新版在一個又一個深夜的辛勤勞作中悄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等待花開的寂靜,意味著寂寞。每每遇到難關,都得自己獨自死磕、艱難闖關。與此同時,歷經艱難的成功,獨看花開的喜悅,也是難以言喻的。花費很大力氣終于解決難題的時候,他經常像個孩子那樣高興得手舞足蹈。
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在無人分享的日子里,雷軍獨自完成了BITLOK 1.0。讓雷軍欣慰的是,BITLOK 加密后的軟件在超過一百萬臺的計算機上使用過。
每一個研發者,對待自己的作品都像是對自己的孩子,愿意付出感情溫柔呵護,助其茁壯成長。雷軍也不例外。或許開發時不大情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BITLOK的感情卻是越來越深。后來進入金山,雷軍依舊利用業余時間繼續開發、完善這套產品,使之成為盤古組件中的一部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之共唱“滄海一聲笑”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金山友愛的環境里,好多同事都給了雷軍難得的幫助。例如,當雷軍完成一個版本的時候,同事就會幫他試探解密。發現問題立即反饋給他,他再完善。這樣反復修改之后,BITLOK 1.2在集體的力量中定型。
此時,BITLOK 已經是一套很完善的商品軟件。在朋友的幫助下,BITLOK成為一個真正的商品,很快就贏得了不少客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雷軍,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堅持開發,出了一系列新版。雷軍是一只勤勞的小蜜蜂,不僅辛苦“采蜜”,還將用戶的好建議釀成了“蜜”,堅持將用戶的意見綜合到開發中去,BITLOK也越來越受客戶的喜愛。
但是,冷靜分析BITLOK的整個商業前景,雷軍認為:“第一,加密軟件只有開發者才用,市場很小,整個市場每年不到一千套。作為業余興趣還能接受,作為公司開發項目的話,并不合適。第二,隨著軟件市場的繁榮,國內不少軟件開始試探不加密銷售的方式,這是軟件市場發展的趨勢。不少朋友覺得加密軟件已經沒有必要再做了。”
這套軟件雷軍花了整整7年的心血,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開發?雷軍也感到非常困惑。不少朋友友善告知他一些新的解密方法、解密工具,老用戶也持續不斷地打電話來詢問新版本的開發情況,并提出修改意見。雷軍感到壓力很大:這款產品沒有商業前途,無法帶來利潤;與此同時,產品也屬于用戶,不是想停就能停得下來的。
思考很久之后,雷軍還是決定將它作為興趣愛好,愿意無償付出更多的辛苦,寫出一個全新的BITLOK3.0,徹底解決過去用戶提出的各種問題,讓過去的用戶有一次升級的機會。經過多年的修改,此時的BITLOK已經超過了三萬行代碼,作為一個業余程序,已經不算短了,也很難修改。全部修改程序,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最后,在工作之余,雷軍在原有的基礎上使用了一些突破性的技術,完成了BITLOK 3.0。雷軍說:“不管BITLOK 3.0 寫得如何,我盡心了。如果 BITLOK 還有人用,我就肯定會花時間來維護;如果沒人用了,也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我也該‘洗手’了。”